物联网让文物保护更“智慧”

2017年12月15日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全球信息化第三次浪潮的代表之一。通过特定技术与设备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长罗静告诉记者,从传统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演进的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数字博物馆”的概念,主要表现出以技术为先导的发展动向:一是在实体博物馆中,通过虚拟现实、3D技术的应用,辅助展览展示;二是依托互联网,建设网上的虚拟博物馆。经过多年的探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究其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主要着眼于如何将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博物馆中来,导致声光电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滥用和虚拟博物馆内容匮乏。因此应该提倡“智慧博物馆”,这是一种发展基调的回归,恢复了博物馆业务需求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以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为支撑,博物馆可以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构建无缝集成现代智能技术的博物馆创新管理模式,在减小博物馆管理人员压力的同时,保证馆内人、财、物的科学、有序管理,提高博物馆管理能力,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利用提供前提保障。

敦煌莫高窟建立了涵盖莫高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游客及景区工作人员在内的人流量监控,档案、人事管理,以及监测展示等在内的综合监测系统。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所所长苏伯民对记者介绍了这个系统的运作过程。

首先是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分文物监测和游客监测。文物监测包括洞窟文物本体及窟区环境。敦煌研究院在60多个洞窟安装了200多个传感器,包括:温湿度、CO2监测设备、崖体内部温湿度、崖体裂隙、壁画病害等传感器。山顶和窟区布置气象站和风沙监测站,窟区安装空气监测站。洞窟内采用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窟区采用WiFi网络,窟顶采用GPRS或3G网络,将数据实时传到监测终端。监测与保护资源综合信息数据库系统自动运行,并将分析结果分别实时传给洞窟开放管理系统和莫高窟监测中心,同时,数据还展示于安装在窟区入口的显示屏上。

游客监测则通过RFID技术实现。RFID是射频识别系统,由电子标签、阅读器、数据处理器组成,利用专门的读写设备能够在一定距离内将无线电发射的信号进行接收、读取和识别。每位讲解员都佩戴RFID标签卡,在进入洞窟前预先录入相关游客信息,通过洞窟内的RFID标签阅读器对游客实现实时监测。目前,已有40多个洞窟安装有RFID标签阅读器。

版权说明

本网所有内容,来源:中国文化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文化报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